登录 | 注册
中华叶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叶氏论坛 >> 姓氏人物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叶阳君列传(新版) 已阅:3559 / 回复:1(楼主)

叶阳君列传 (新版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叶阳子
    叶阳君者,秦国公子也,姓嬴名悝,秦惠文王与宣太后(芈姓,楚王族)之少子也。其同母兄弟三人,长兄即秦昭襄王嬴稷,次兄即泾阳君嬴市(后立为太子)。
    叶阳君生于秦惠文王十七年(前321年),秦昭王即位后(前307年)即封嬴悝为高陵君,昭王十六年加封邓邑,后又别封为叶阳君,爵为诸侯。叶阳君的封地即在原楚国之“叶邑”,昭王十五年“叶邑”为秦国兼并,并更名为“叶阳邑”,封叶阳君后即升格为“叶阳国”(即诸侯国)。叶阳君一生曾三次受封,其尊贵荣耀之极!
    叶阳君生逢战国乱世之时,所谓乱世出英雄,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其时亦正是英雄豪杰,仁人志士尽展风流,大显身手之时代。彼时之天下也,秦、楚、齐、赵、魏、韩、燕七雄并起,攻伐不息,争战不绝,或合纵结盟,或连横缔约,相互抗衡角逐,各诸侯国间的搏杀,已趋白热化之程度。其时之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以来(史称秦孝公即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),历经孝公、惠文王、武王三代有为君主的文经武略,已具相当强盛之规模,秦武王即曾东窥周室,欲取而代之。秦国的雄心霸气,已令天下畏惧,时人即有所谓秦为虎狼之国,有吞并天下之心的说法。并吞四海,扫平八荒,一统华夏,可谓是秦国自秦孝公以来数代君主为之奋斗的目标,已成为秦国的既定国策。延及昭襄王一代,其秉承先君之遗志,举贤任能,发奋扬威,秦国的实力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,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,雄霸天下诸侯。叶阳君正是生逢其时,身处其境,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,其身为秦国上层统治贵族中重要的一员,殚精竭虑,尽忠谋国,对秦国的发展壮大亦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    其时也,叶阳君与其次兄泾阳君嬴市(曾以太子身份在齐、魏等国为质子),大舅穰侯魏冉,二舅华阳君芈戎,四位王亲国戚,被时人并称之为秦国的“四贵”,是秦国的风云人物,声名显赫,地位尊崇,举足轻重,为秦国的四大军政重臣。“四贵”一词虽带贬意(即“四个权贵”之意),但却丝毫贬低不了“四贵”们对秦国所建树的实际功绩,其是出自秦昭王后期个别别有用心之说客对昭王危言耸听的“奸说”(司马迁语)之词。司马迁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,一语中的。所谓“奸说”者,奸滑之说也,蛊惑人心之说也,势必是夸张不实,似是而非。无论当时外界对“四贵”们有何非议,作何诋毁攻击,其历史功过是非,自是任由后世评说,还须得由历史来作裁判。从历史的客观实际看,“四贵”们虽有些“专权”(其实说他“专权”亦好,“擅权”也罢,关键是要看其“权”用得当与不当,是否用在对秦国有利之事情上),但却并无大过。且所谓的“专权”,对他们来说,末必一定就是坏事,或许这正是他们的优点所在,正好说明他们具有勇于任事,敢于负责的可贵精神,也正是由于“四贵”们具有这种可贵精神,才促使得他们对秦国当年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。以穰侯魏冉为例,其为秦国所建立的功勋,堪称居功甚伟者,功高劳苦,当时无人能及。武王去世后,其先是拥立秦昭王入继大统,并担任将军之职(据说为中国最早之将军职),统率秦国兵马,并兼卫戍秦都咸阳;继而又率部平定了季君公子壮的叛乱;四次出任丞相之职,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数十年,可谓出将入相,权重位尊,威名显赫;其戎马一生,身经百战,攻城略地,战功赫赫;在其任职的四十多年时间里,曾极大地扩展了秦国的疆域版图,秦国的整体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,成为超级强国,雄居西部,天下慑伏,各国诸侯无不纷纷西向俯首称臣。好在历史的裁判是公正的,太史公司马迁对穰侯也早有定论。司马迁曰:穰侯,昭王亲舅也。而秦所以东益地,弱诸侯,尝称帝于天下,天下皆西向稽首者,穰侯之功也。司马迁对穰侯给予了极高之评价,穰侯为“四贵”之首,而“四贵”又为一密不可分之整体,其荣辱兴衰与共。举一而知三,由此而及彼,“四贵”的其他成员,当然亦都非等闲之辈,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对穰侯的高度评价,亦可视之为是其对“四贵”成员整体功绩的充分肯定。
   秦国在昭襄王一代(昭王在位56年),神威奋发,在“四贵”们的辅佐及众多将士的浴血奋战下,创立了辉煌之业绩,雄居关中,虎视天下,秦国日后扫平六合,囊括四海,一统江山的强大帝国基业由此奠定。历历史册在案,足可证明,“四贵”对秦国之功,可谓功被当世,利泽后人!

作者:yc8494 (2013/3/1 11:55:10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叶阳君列传(新版) 第 1 楼

叶阳君嬴悝身为“四贵”重要一员,为宣太后之幼子,昭襄王之小弟,身份特殊显赫,其在秦国所具在的作用和影响力,自是非同一般。其虽未曾身居相位,但却能以其王族嫡亲的特殊身份,襄助宣太后和昭襄王决策秦国的军国大计,所谓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诸侯千里之外,是自不待言之事。当然其亦成为穰侯魏冉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干将,并亲自参与了秦国的许多对外军事扩张活动和政治外交活动,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。正如史书所云:秦太后,穰侯用事,高陵(叶阳君)、华阳(芈戎)、泾阳(嬴市)佐之。高陵进退不请(指任免人员不经请示)。又云:穰侯相(丞相),三人者更将(指高陵、华阳、泾阳三人轮流为将,统率秦国军队)。可见,叶阳君亦曾身任将帅之职,统率秦国兵马,扬威杀敌疆场(秦始皇兵马俑里威风凛凛的秦国军队,历史上亦曾是他的麾下雄师)。叶阳君对秦国所建立的功绩,虽不能称之为居功甚伟者,但亦可谓之为功不可没之者也!
    叶阳君与其长兄昭襄王、次兄泾阳君嬴市的兄弟关系亦是非常之融洽和睦,昭王对待两位弟弟亦是事事关怀备至,爱护有加。当时的赵国人谅毅就曾对昭襄王评价说:“大王之有叶阳君,泾阳君也,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,衣服之便于体,膳啖之嗛于口,未尝不分于叶阳君,泾阳君,叶阳君,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。”可见他们的兄弟关系是何等之亲密无间。朝堂之上虽是君臣,朝堂之下却是兄弟一家亲(一些史料曾说昭王两弟无罪,而再夺之国。其实并非无罪夺国,而是因泾阳君后来被立为太子,既为太子,按例则不应也不必再另有封邑,所以其先前所封之泾阳邑和宛邑被取消,当属情理中之事。而叶阳君原有之高陵邑与邓邑被取消后,再别封为叶阳君,亦属正常之举,不能因之视为昭王绝情)。
    昭王四十五年(前262年),叶阳君受命前往他的封地叶阳国就封(此前他一直居于秦都咸阳,封地由他的家人管理),却不幸病逝于就封的途中,享年60岁。家人把他的遗体运至封地安葬,叶阳君的后人由此即袭封定居于叶阳邑(三年后秦始皇嬴政横空出世。又过三十八年,三十八岁的秦王嬴政横扫六合,并吞四海,一统九州,成为千古一帝,叶阳君曾为之奋斗过一生的目标终由后人实现)。
    叶阳君的后人世袭定居于叶阳邑后,其依傍当时秦国的威势,政治经济条件自然十分优越,宗族人口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。直至秦亡后,叶阳君的后人失去了爵位,沦为平民百姓,但多数人仍定居于叶阳邑内,为纪念先祖叶阳君的功德,许多人即以其封号“叶阳”为氏,后受所居地邑名称谓习惯改变的影响,“叶阳氏”便逐渐转化成为“叶氏”。
    叶阳邑旧称“叶邑”,秦更名为“叶阳邑”,但当地人的旧称习惯难改,所以秦亡后很快便灰复了“叶邑”的旧称习惯,并成为流行固定称谓,“叶阳邑”之称便逐渐消失不用,因此对于秦亡后仍定居于“叶阳邑”且是以邑名封号为氏的叶阳君嬴悝的后人来说, 其氏名的称谓习惯自然会受之影响甚大。因历史上“叶阳邑”即“叶邑”,“叶邑”也即“叶阳邑”, 一邑两称, 都可使用。如按当地人流行的旧称习惯称呼, “叶阳君” 即可呼之为 “叶君”, 而“叶阳氏”,同样亦可呼之为“叶氏”,  “叶氏”即“叶阳氏”, “叶阳氏”也即“叶氏”, 两氏都可通称,没有区别。所以,秦亡后仍定居于叶邑的叶阳君的后人,因是以所居地邑名封号为氏,其氏名的称谓习惯,就必然要受到旧邑名称谓习惯的极大影响,久之便会要随之而改变,所谓习惯成自然,无论后来是定居叶邑者或外迁者,自然只是以当时流行的邑名习惯称谓为称号,只自称为“叶人”,通称为“叶氏”了。 “叶阳氏”因此便极其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了 “叶氏”, 并传承繁衍至今, 而兴盛于世!



作者:yc8494 (2013/3/1 12:45:00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1 每页5条 当前1/1页 [1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6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6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叶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2,335.9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叶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
网站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