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注册
中华叶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叶氏论坛 >> 姓氏人物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纪念当代伟大的教育家、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先生 已阅:2665 / 回复:0(楼主)

朱光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,1946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获两个留美名额 ,叶企孙与吴大猷商量决定派朱光亚和李政道去。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 ,获物理学博士后于1950年回国。1957年,在他的领导下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,后来他又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导人。
  于敏和程开甲两位功臣不是清华毕业的,但他们却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。于敏毕业于北大物理系,1949年攻读研究生,师从张宗燧和胡宁,这两位分别是清华物理系1934年和1938年的毕业生,是享誉国内外的理论物理学家 ,中科院院士。程开甲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,他的毕业论文导师为 王淦昌,毕业留校后当了王淦昌的助教。
  屠守锷则是清华大学航空系1940年的毕业生,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航空系留学,获硕士后于1945年回国在清华任教授。当时,叶企孙则 是包括航空研究所在内的清华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。从1957年起,屠守锷 成为我国导弹及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人之一。
  叶企孙与华罗庚、杨振宁、李政道、吴健雄等人。
  13位“两弹一星”功臣与叶企孙的直接、间接的师生关系,只不过是叶企 孙为中国培养科技兴国的栋梁之才的一个集中表现。其他方面的突出事例还有以 下几件。
  第一,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,第一批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(院 士)中半数以上都来自叶企孙领导下的清华大学理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,其中就 有鼎鼎大名的数字家华罗庚。众所周知的华罗庚,出身贫寒,只有初中学历,但 他刻苦钻研数论,自学成才。1929年被清华数学系熊庆来教授识才,又经叶 企孙批准从小县城调到清华数学系资料室当职员,边工作边旁听大学课程。19 31年,叶企孙在日本数学刊物上看到华罗庚写的数学论文,很欣赏他的才华。 在教授会上力排众议说:“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,不要为资历所限制。”最 后,作为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的叶企孙,拍板决定,破格提升华为教员,并让 他讲授大学微积分课。从此,华罗庚脱颖而出。1936年,叶企孙又派华罗庚 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,华终成国际知名的数学家。
  第二件事是,1957年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 上:杨振宁,李政道(当时他们持的是中国护照,所以应该算作中国人)。这两 位能到美国留学,也与叶企孙有关。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 授。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,随即又考取了王竹溪教授的研 究生。王是清华物理系1933级毕业生,后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,是著名的理 论物理学家,中科院院士。1944年夏天,杨振宁考取了留美公费生(由于抗 战时的交通不便直到1945年才成行)。李政道原先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读书, 1944年转到西南联大。由于他年少聪敏,给叶企孙留下好印象,当1946 年联大有两个公费留学名额时,叶就想到了他并推荐成功。1998年,叶企孙 百岁诞辰时他中学的母校上海市敬业中学隆重举行纪念大会,李政道专程赶来讲 话,对叶企孙荐才留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为杨、李两人推翻宇称守恒定律( 他们因此而得诺贝尔奖)作出实验验证的女物理学家吴健雄,也与叶企孙有间接 的师生关系。吴健雄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,系主任施士元是清华物理系首届毕 业生。毕业后去法国留学,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学生。
  第三件事是,在美国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中有二三十位华裔院士。最早当选的两位院士都是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:毕业于1933年的林家翘当选为美国科 学院院士,也是毕业于1933年的戴振铎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。另有一 件事也值得一提:1948年,美国编撰百年来科学大事记,入选的中国科学家 仅两位:彭桓武,王淦昌。又是清华毕业生,又是叶企孙的弟子!真神了。叶企 孙的过人魅力 叶企孙为什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?概括地说, 一是他的人格高尚,二是他的方针正确。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的。限 于篇幅,我们只能简要地介绍一下。
[因字数限制,接下篇]

作者:yedongxin88 (2010/7/23 15:18:34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44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44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叶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882.8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叶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